一些碎碎念:
这盒饭比拼好饭还拼好饭。
有点难绷。
在班上唯一认识的还是我初中同学。(gjh人真的很好👍)
右后方有个人有点小帅
坐着非常别扭
放学好晚TAT
两个集合都有的元素在并集里,任一集合有的在交集里,这逻辑怎么跟我们 C++ 里的与、或这么像啊。数学也太坏了吧,连我们 OI 的东西都要抄()
刚开始学集合的表示的时候,就觉得集合这东西也太美了吧。用 {x \vert x=2k,k\in N} 就能表示所有偶数,比用语言描述要更优美更简洁。
再往后,做有关集合的题的时候,我要给上面说的话加个定语了:“在不做题的时候”集合很美()
什么二次项系数为 0,含字母的集合。统一形式等等,把我搞得很难受。题能看懂,但有的时候会踩坑,算的很麻烦,败坏了我对数学的好感()
今天学了交并补集,很有意思。还补充了摩根定律,甚至还涉及了一点容斥原理(|A \cup B \cup C| = |A| + |B| …)。当时我就在想,这些东西我都在 OI 这学过了(遥遥领先于同行),现在看着觉得还是有点基础了。另一个感受是,OI 就像数学和算法的融合,把数学上的一些东西拿来为 OI 所服务。比如 OI 里不需要学习集合的两种表示方法,但是有些思想是相通的。
下课的时候我跑去找了我那个初中同学,他说听不懂一点()。的确,这些形式化的东西有点不易理解,但是却能以一种很优美、很简洁的方式表达所需要的东西。这大概就是数学的魅力所在吧。如果说高中数学的难,难在这些形式化的东西上,我反而还松了一口气。至少目前看来,高中的数学内容就是初中没学完的接着学了,然后以一种“不那么小儿科”的方式来讲。
吼吼,化学讲物质的量了。
先吐槽一下,中文里有的翻译非常沟槽,比如“质量”这个词,不仅容易和品质这个意思混淆,而且质量跟它表示的物质的多少的关系不是很明显,叫“物量”或许会更合适。再说物质的量,也不能简称,说起来有些别扭,让人以为就是质量的全称。(叠甲:我学的半斤八两,可能这样没啥问题,就是我 zz 没搞懂)
好乱啊,物质的量这块看上去知识点不多,但是一堂课下来脑子晕乎乎的。讲的东西勉强能懂,做题的时候有些大脑死机(脑子.exe未响应),但也能勉强做下来。
在说数学这一科的时候,我说是“初中没学完的内容到高中接着学了”。目前看来,这一结论放在化学上也很合适。前两天学了 Na 和 Cl₂ 的基本性质,跟初中的时候学 O₂ 和 CO₂ 差不太多,只是高中研究物质的性质时更专业了一些,讲究一定的方法了。
物理!哈哈!
第一张就很有意思,可以说初中时学的物理基本用不上,还推翻了(一点)初中的知识。
首先,有一些初中学的知识,换了个“高端大气上档次”的说法,比如相对……运动 → 参考系、重心 → 质点、速度 → 速率……
还引入了新的内容,比如标量/矢量、时间/时刻、位移,速度,加速度……
与其说是“推翻”了初中的知识,不如说是初中物理就像“科学课”一样小儿科了。毕竟速度都简化成没有方向的标量了。到了高中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,必须要纠正、明确一下了。这么一看初中生们吃的真好啊。
加速度和速度,感觉有点像速度和位移啊,就是套娃了一层。这样的话我还可以有“加加速度”,表示加速的变化的快慢,单位是 m/s³,然后有匀匀加速直线运动,非匀匀变速直线运动……
哇还送我一节生物课,他人也太好了吧。
一打开人教版生物必修一的课本,第一部分就是施一公院士的科学家访谈。我对施院士非常熟悉,早在我初中时,他就为我们市的初中生们录制过中考加油视频。并且在河南省实验中学的校园里,也经常能看到他的名字。施一公院士真的很了不起,作为一个河南人,能在全国的高中课本上看到他,而且还是专门开了一个板块,心里真的很自豪。
嘿嘿,就喜欢这种上完课之后不用写作业的课,上课听老师讲的很爽很过瘾,就跟看一部电影似的,也没什么负担👍。
第一章听完感觉高中生物还蛮有意思的嘛,以后估计会选物化生了。
MD今天20:30放学。CaO!(氧化钙的化学式)